2025年8月16日至20日,新葡萄88833官网AMG(以下简称北大化学学院)成功举办“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坛”。本届论坛以“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探索与前沿领域交流”为主题,吸引了全国150余所中学的近240名师生参加。通过前沿讲座、实验实践、学长交流与多元互动等板块,论坛搭建了大中化学教育深度对话的桥梁。
开幕式上,学院党委书记裴坚教授以“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控精准掺杂”为题做报告,从共轭分子、电子转移等中学化学基础概念切入,以团队研发可光激活掺杂剂的科研历程为例,生动展现“从分子结构解析到科研成果创新”的完整路径,激励学生“以实验探索科学本质,以创新突破认知边界”。
开幕式上裴坚作报告
论坛聚焦“化学与多学科融合”前沿方向,由六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邹鹏老师阐释了生物正交化学反应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向师生们展示了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创新;刘志博老师分享了放射性药物研发的突破性工作,强调跨学科协作对国产核药物临床转化的关键推动;李晨老师以化学史和量子化学发展为框架,介绍了计算化学在分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张俊龙老师以“金属与生命”的关联为切入点,揭示了金属酶的独特功能,也让师生们体会到无机化学学科的新魅力;王欢老师解析了从宏观拍摄到分子录影的演进历程,如何通过科学的测量方法揭示微观世界的真实;张文彬老师讲述了对“分子之美”的独到见解,分享了以“分子建筑学”理念构建大分子的科研成果与前景。六位老师为全场师生带来了兼具学术深度与教育启发的思想盛宴。
前沿讲座(上排左起:邹鹏、刘志博、李晨、张俊龙、王欢、张文彬)
依托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实践环节设置了有机、分析和无机三大实验模块,分别由王婕妤、朱志伟和郑捷三位老师带领助教团队指导完成。杨玲老师在实验前进行了实验室安全规范培训,着重培养师生们的防护意识和应急能力。学生在有机合成实验中通过装置搭建、重结晶等操作,体会精密控制的合成之美;在分析化学滴定实验中,借助平行实验解析误差来源,深化对科学严谨性的认知;在无机合成实验中融入自主搭建简易光度计环节,亲身感受仪器设计的创新魅力。
实验实践
在学长交流活动中,学长学姐们以亲身经历串联成长图谱,针对学习方法、自我调节、资源获取等实际问题逐一解答。高喻萌分享了她考入北大的心路历程与三年燕园生活的成长感悟;杨力行讲述了他曲折充实的化竞经历和丰富多彩的北大生活;杨帆分享了自己与化学结缘的经历和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的化学魅力;赵泽华以本科至研究生的学习经历为例,阐释北大特色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并探讨了“从标准答案到无限可能”的思维跃迁。毛炜杰学长在晚自习答疑过程中与中学生们就如何做好化学实验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学长交流(上排左起:高喻萌、杨力行、杨帆、赵泽华;中排左起:徐金荣老师主持交流,毛炜杰学长现场答疑)
论坛还组织了科普体验与化院探访等活动,进一步让师生亲身感受化学学科的多元魅力。马锴果老师以诺贝尔化学奖百年脉络为线索剖析现代化学发展缩影,并结合碳元素研究简史引导学生动手搭建C20分子结构串珠模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赵浩老师在元素周期表实物展窗前,生动讲述各种明星元素的故事与实例;高珍老师带领师生走进微纳加工平台,现场观摩科研仪器的应用场景;徐一方老师则以1910年京师大学堂化学门的老照片为起点,在院史馆串联起北大化学的百年传承与学科突破。
多元互动:科普讲座、串珠实践、学院参观
闭幕式上,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珍系统介绍了北大化学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成效,并解读了强基计划在招生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她在祝贺同学们学有所获的同时,激励大家永葆化学探索热忱。
高珍报告:北大化学的人才培养
此次活动通过在实践技能、前沿领域与教育理念各方面的交流探讨,为化学基础教育带来了切实的启发。北大化学学院将持续搭建大中衔接交流平台,助力提升基础化学教育质量,培养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后备人才。
论坛合影
文字:徐金荣
配图:高杨
审核:高珍